致富彩票

明清历史纪录片合集(共188节)

  • 名称:明清历史纪录片合集(共18
  • 分类:历史地理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19/7/14 19:46:58
分享到:

明朝建立的历史背景

·明朝(1368一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1

·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是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

明朝疆域

《明史·志第十六》:“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藿,南安南,北距大债,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无陈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除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纳势,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属者,不在此数。鸣呼盛矣!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椒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与此相适应,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逐渐落伍

明清时期政治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并发展到了顶峰。

明朝君主专制的发展

(1)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体制:

元朝以来的中书省和丞相、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由此终结,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大权独揽(2)设立殿阁大学士和内阁制度:

a:原因:集皇帝、宰相于一身的朱元璋独揽决策、b:过程:使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C: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d:评价: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强化了皇e:实质:内阁实质上仍皇权的组成部分

清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设立军机处

背景: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制约皇权: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另有源于满足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足王公贵族。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议政王大臣一旦作出决议,皇帝无法轻易改变,皇夜因受到一定限制过程:

①康熙朝:康熙帝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招亲信翰林学士入内值班,侍从左右,以备顾问,进而参与机务,草拟诏令谕旨。他希望通过这一内廷决策机制对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钳制,并将丙阁的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实际作用有限

②雍正朝: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

③乾隆朝:乾隆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

职能: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执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纸等。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实质: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影响:

①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皇权得以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益衰

明清时期经济

·明朝经济政策:一条鞭法

(1)时间: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

(2)内容: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3)评价:①地位: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②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一些地区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纳银代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清朝经济

康乾盛世社会经济的繁荣

1.原因:康、雍、乾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清初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2.农业繁荣的表现:粮食生产,南方地区多种双季稻,单位面积产量大为提高。明代引入中国的高产作物番薯、玉米,此时迅速推广,对解决一些地区的缺粮问题意义重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显著增加,桑、茶、棉、干蔗、蓝靛、烟草等都成为重要的商品化农产品3.手工业繁荣的表现:纺织业发达:湖州丝、松江布,不仅输往各地,还行销国外。全

本小城市和市镇虫,则普遍开设大小手工业作坊,所制作的各类生声呈真和生活用品,较前代更为羊富4.商业繁荣的表现:商品生产的发展促使各地商业日臻繁荣。许多城市恢复了往日的繁盛,南京、广州、佛山、厦门等地更有新的发展。长江沿1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如汉只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无

精码头。音都北京成为全国

原身中心

明朝发生的几件大事

1.靖难之役

在朱元璋立国之初,就立朱标为太子,确立了皇位的继承人。为使朱标能顺利地接班,太补在其二十岁时便令他“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但不幸的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长子早亡)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即帝、是为建文帝。朱允在做皇太孙时,就对诸藩王不满,曾与他的伴读黄子澄商量削藩对策。即帝位后,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并令诸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将臣监视朱棣,并乘机逮捕之。朱棣得到这一消息,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期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

“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取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2.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令江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美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刺、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兰多个国家,最远曾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几十年,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砖》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重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稀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11]、“国用充足”[12-13];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张士诚旧部、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

3.张居正改革

·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我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改革。从维持明王朝的长远统浓出发,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当权人物认为,必须改革政治,寻求一条自救的道路。在这样的形势下,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瓶行。

4.利玛窦来华

利玛窦的东来是在欧洲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以及西葡等身灿她民扩张的背景下发生的。

影响

利玛窦的来华给中国带来崭新的西方文明,由此带来的西学东渐的潮流促进了明朝末年科学文化的繁荣。

他开创的儒学西渐对西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局限性

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在传播西学方面有一超的局限性,传播科学知识,进行文化交流只是他进行传教的手段传播福音,弘技天教才是他真正的首的。

5.晚明三大疑案

·“晚明三大疑案”指明朝末期宫廷中发生的挺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总称。这三起事件本身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却标志着明末纷乱和衰亡的开始,故有“三大案”之称

明朝的灭亡

1.万历怠政几十年不上朝导致明朝开始走向灭亡确实有点原因但是明确的说万历不上勒是也办事大部分还是内阁办理因此万历朝军政大事还是处理的;

2闹党横行闹党祸害忠良徇私枉法贪污漏税其实阎党只不过是明末党政的牺牲品罢水后面详细说起;

3.明朝腐败

4.最重要的一点----气候明朝末年赶上了万年难得一遇的小冰河时期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时期”(Little Ice Age)的冬天非常寒冷尤其是末期的1580-1650是最为寒冷的在一千年里是最冷的在一万年里也是第二位的在一百万年里也能排进6-7位是相当寒冷的可以说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这是最寒冷的时期。小冰河时期开始于1500年此时气温开始逐渐下降进)

1600年以后气温下降到千年来的最低点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兼N现全国性的大旱灾。粮食产量的减少尤其一西北陕西为重也正是因为气候原因导致了李自家民起义的出现,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鼠疫也开始蔓延波及华北数省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能地区这直接导致了北京城的轻易被攻占。

清朝梗概

清朝(1616-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享国二百九十六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A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攻占明朝国都北京。一片石之战后,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饭首崇满洲、圈地投充、剃发易服、迁海令、文字狱等等,军事上打击农民军和南诸政权并大规模屠城(详见满清大屠杀),逐步掌握全国。[6]后经康雍乾三朝发展至鼎盛,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领土主权,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清朝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1840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自此之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枚和领土严重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阶级进行了洋运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推动戊氨法,因慈禧干涉导致变法失败。1900年的夏天,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携东华利益侵略中国,清朝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治瓦解,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多年来的封建策制。

·清朝1644-1911年(包括后金1616-1644年计28年)【爱新觉罗氏】首都北京

·第1任天命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616-1627年在位11年

·第2任天聪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627-1643年在位17年

·第3任顺治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43-1661年在位18年·第4任康熙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61-1722年在位61年

·郑成功:1661年,抗清将领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将施琅攻占台湾。次年设立一府三县进行管理

·康熙帝智除鳌拜:玄烨即位时年仅8岁,其祖母孝庄以顺治遗诏的名义,宣布由四大臣辅政,但索尼不久病死,苏克萨哈、遗软弱迁就,造成鳌拜专权。康熙八年(1669年),康黑召鳌拜进宫,侍卫将其搞住,冠以“欺君罔上”等三十余罪名,不久鳌死于禁所。

·平定三落;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反清,之后平南王尚之信(尚可喜之子)、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子)、陕西提督王辅臣纷纷响应。8年后,三藩之乱被平定。

·雅克萨抗俄之战:早在顺治元年(1644年),沙俄殖民者势力便到达贝加尔湖,之后便向黑龙江以北地区进犯。康熙即位后,交涉无果,先后在1685年,1686年击败沙俄军队。1689年,双方同意签订条约,是为《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1689年,双方签订条约。条约规定;整个黑龙江流域(含库页岛在内)的广属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俄人撤出雅克萨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平等条约。此后的近二百年时间里,这段边警直比较平静。

.平定葛尔丹:1690年,葛尔丹进犯蒙古。康熙帝第一次亲征,清军大败葛尔丹。此后,康熙帝又、征,平定葛尔丹叛乱。

·1713年,清政府封西藏班禅呼图克图为“班禅额尔德尼”。

·第5任雍正世宗爱新觉罗胤祺(音真)1722-1735年在位13年1723年,开始推行“地丁合一”“微。

·1732年,雍正改军机房为军机处,后权力日益增大,成为总理军国要务的机构,太大加强童鲁主获间

·第6任乾隆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35-1795年在位60年1782年,《四库全书》修成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替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康乾”社会比明代大倒退

满清入主中原,造成社会大倒退。游牧民族的陋习、农奴制的烙印,随处可见。野蛮的“国地运》。

更严重地破坏了中华全国的生产力。社会上一片“主子、奴才”的令人厌恶的喳喳声。推行愚民灌输奴才意识,驯养卑劣怯懦、蝇营狗苟的国民性。

关于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唐甄在康熙四十年记载:“清兴五十余年矣。四海之内,日益贫恐,农空、工空、市空、仕空。谷贱而艰于食,布帛贱而艰于衣,舟转市集而货折资,居官者去官而无以为家,是四空也。金钱,所以通有无也。中产之家,尝句月不观一金,不见婚钱,无以通之。故农民冻\

百货皆死,丰年如凶,良贾无筹。行于都市,列肆琨耀,冠服华腆,入其家室,朝则熄无烟,寒则蜷体不申。吴中之民,多需男女于远方,男之美为优,恶者为奴;女之美为妾,恶者为婢,遍满海内矣。”在马戛尼眼中的康乾盛世真相如此:“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善褴楼甚至裸体”,“象叫花子一样破破烂烂的军队。”“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着吃!”英使马戛尼当时就敏锐地察觉到了清朝的衰落,把满清政权看作“一艘破烂不堪的巨大船舰”,预言它将“不再有纪律和安全”。他形容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中国人”退化到了“半野蛮人”时代(见英使马戛尼的中国行记)。

·康乾”工商业远逊前朝、落后西方

·我国宋代工商业早已非常发达。经过蒙古元朝的大破坏而逐步复苏,明代么一步发展:铁产量为北宋的两倍半,棉布取代麻布成为纺织品的主流产品。无铁、造船、建筑,还是丝绸、棉布、瓷器等,在世界都遥遥领先,工业产量占全黄界的一半(一说2/3)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重还要高。而所谓康乾盛世虽然、人口数倍于明朝,然而铁和布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品总产量却始终未能恢复到哄代的水平。到康乾盛世末期,中国工业产量仅为世界的十分之一左右,不及二百年前的明代。无论是在繁荣的质上还是量上,所谓“康乾盛世”都远逊明代。

·不但要在国内比较,还要到国际上比较。欧洲复兴以来,启蒙运动、体制改革、产业革命蓬勃发展,蒸汽机、纺织机、火车轮船、机械制造、现代工厂林立,就连相对落后的俄国也在彼得大帝时期向英法德学习,走向进步。而老朽的满清帝国却妄自尊大、闭关自守;在这“康乾盛世”几乎没有什么发明创造和技术更新。直到西方商船和兵舰前来敲开“满大人”锈蚀腐烂不堪的国关大门。

·文字狱

·清朝文字狱的兴起旨在震慑反清势力,特征是:罪状由权势小对文字的曲解而起,证据也由权势大人对文字的曲解而成。一字或一句诗一旦被认为诽谤皇上或讽刺满清政权,即构成刑贵。满清王朝初期,顺治、康熙“文字狱”还只是个别现象,到雍忑皇帝在位时则成为一种暴虐的文字检察制度。

选取乾隆时期几个典型的文字狱,引录如下:

(1)1753年,乾隆屡次到江南游历,民不聊生。江西抚州、千总卢鲁生假借工部尚书孙嘉涂名文劝止乾隆再下江南的奏章,辞意悲切,全国广为传颂。案发后卢鲁生千刀万刚,两个儿子处斩,受年定罪下狱的有一千多人。

(2)1755年,内阁大学士胡中藻所着《坚磨室诗抄》中有诗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认为他故意把“浊”字加在“清”字上,居心叵测,处斩。广西巡抚满族人哪昌跟胡中藻作诗唱和,在《塞上酸入一诗中称蒙古人为“胡儿”,乾隆认为鄂昌自己就是胡儿,诋毁同类,丧心病狂,下令自杀。

(3)1764年,秦州知州赖宏典向北京官员请托谋求升迁,信里说“点将交兵,不失军机”,乾隆认为他明目张胆谋反,砍头。

(4)1778年,江苏东台诗人、原翰林院庶吉士徐骏早已去世,遗着《一柱楼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乾隆认为“壶儿”就是“胡儿”,显然诽谤政府,嘲讽满清没文化。徐某剖棺戮尸,儿孙和地方官员全部斩首。

(5)乾隆非常赏识内阁大学士沈德潜,作诗常请他删改,乾隆作不出诗时还请稳秘密代笔。沈德潜死后乾隆命他的家人进呈沈的诗集,发现他把代乾隆捉刀的诗也收录其中,这对乾酿虚荣心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恰好诗集中有咏黑牡丹一首,有诗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乾隆为是影射入主中国的满族为“异种”,下令剖棺戮尸。

(6)1781年,休致在家的前大理寺卿尹嘉链所著书中自称“古稀老人”,又有句说王者师”。

说“我自称古稀老人,早已布告天下,他怎么也敢自称古稀老大?”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