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彩票

曾仕强-论语的生活智慧视频讲座

  • 名称:曾仕强-论语的生活智慧视频
  • 分类:名家讲坛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13/8/5 17:42:10
分享到:
  《论语的生活智慧》是曾仕强和曾仕良专门为国内基础教育工作者所编撰的新作。全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论语中的道理,大部分见解是针对人性而发。全书分为二十篇,没有严格的先后次序。
 
  今天,云南师大实验中学的老师获得了500套《论语的生活智慧》的捐赠。活动组织者以期老师将书中精华传授给学生。“一直以来很多人读《论语》,但却很少有人真正领悟其中的智慧,甚至有人曲解了论语的意思。”捐赠现场,76岁高龄的曾仕强结合亲身经历和现实生活,用幽默的语言为现场师生和嘉宾举例讲解了《论语》中的个别语句。例如众所周知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曾仕强就给出了迥异以往的全新解释:“就算你真知道,对于不适合知道的人来说,还是假装不知道好了。”现场不少听众即刻感慨,“原来这句话还蕴含这般道理,远非知道二字所能解释。” 
 
 
 论语是四书中的一部分,所记载的,都是孔子平日所说的一些道理。用现代的话来说,便是孔子语录。 
 
  全书分为二十篇,并没有一定的次序。无论从哪一篇开始阅读,都能够获得很好的启示。 
 
  孔子这些语录,大部分是针对人性而发的。由于一切一切都在变,只有人性自古以来始终没有改变,所以现代人读论语,仍然可以获得很大的助益。 
 
  有一些针对当时某人、某事的特殊论说,由于时空的变迁,必须做出合理的调整,才能够符合现代的实际状况。在这些部分,我们提出若干建议,以供参考。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享年七十二岁。他三岁时,便失去了父亲。他的母亲十八岁时守寡,到了四十二岁,也就是孔子二十四岁时,就去世了。在这么一个孤儿寡妇的家庭里,能够培育出全人类所尊敬崇拜的导师。母教的伟大,实在令人钦敬。统一与和平,是孔子学说对于国家极大的贡献。 
 
  孔子学说的重心在“人”,并不在“神”,所以不重视宗教,而重视做人的道德修养。把“儒家”说成“儒教”,相信孔子不能同意。 
 
  孔子学说的精神在“行”,而不在“说”。说一大堆,不如亲自去做,所以读《论语》,最好把论语的道理,实践于日常生活之中。 
 
  只有真正做一个论语人,才是确实了解《论语》的人。 
 
  孔子、释迦牟尼和苏格拉底,几乎出生在同一个时期,共同掀起一场人类不分东西、不分种族的道德自觉活动。现代人重物质生活而轻忽道德修养,重新了解《论语》的真意,应该可以归根复命,走出光明的未来。 
 
  学而第一(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原文〕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主旨〕 
 
  孔门子弟的三大乐趣,分别为:不断学习和实践;交几个好友;向君子看齐。 
 
  〔注释〕 
 
  (一)「说」字同「悦」,表示内心欣喜。 
 
  (二)「愠」是稍微有些生气,不高兴的样子。 
 
  (三)「君子」指道德修养良好的人。 
 
  〔今译〕 
 
  孔子说:「把学习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实践,养成习惯,不是很喜悦吗?有同道好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的才学,也不生气,不就是一位君子吗?」 
 
  〔引述〕 
 
  孔子这三句话,被认为是「孔门三乐」。表示儒家弟子,应该培养这三种乐趣,来增进自己的修养,并使和自己有交往的人,也获得安宁,大家和谐相处。 
 
  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直被解释为温习、复习。演变成老师课后指定很多重复的作业,反而减低了学习的乐趣。孔子一向重视知行合一,学到的知能,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实践出来,进而养成习惯。所以这个习字,应该解释为习惯。如果真的习惯成自然,当然令人喜悦。同道好友,为什么愿意远道来访呢?最好的理由,便是来到我们这里,多少可以得到某些好处。譬如赢几盘象棋、喝几杯好酒、看一些平常看不到的书画,或者听到某些难得一闻的道理。会当主人,把主人当好,客人才愿意来。同道好友常来往,彼此才有机会互助,共同为未来而奋斗。最难能可贵的修养,便是自己很有名气,满肚子学问,有一套独门功夫,而别人却有眼不识泰山,居然看不出来。自己受到这样的冷落和漠视,仍然丝毫不觉得难过,完全不会生气。应该怎么样?就如常地表现。 
 
  有些人完全相反,学到的东西,只是挂在口头上,说得十分动听,实际上却全无表现。亲友想来就头疼,根本不想来往。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便大发雷霆,至少也要表示不满,警告大家不可如此无礼。这样的人,不但得不到孔门三乐,而且自己痛苦,也折磨别人,大家都不得安宁! 
〔生活智慧〕 
 
  (一)做人应该愉快地生活,而不是完全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以及官能上的刺激。 
 
  (二)要获得内心的快乐,最好接受孔子的建议。自我修持,以期早日获得孔门三乐。 
 
  (三)内心的悦乐,不能靠别人。最好要求自己,而不计较别人是否如此,自然乐在生活。 
 
  〔建议〕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孔门三乐的情趣,使自己更受欢迎,也更加有价值。读《论语》却得不到生活的乐趣,那就白读了,一定有失误的地方。